项羽入关
项羽入关 (第1/2页)就在项羽坑杀秦军的同一个月,沛公率领楚军进入咸阳城,成为先入关中的楚国将领。
等项羽领着六国联军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函谷关前时,发现函谷关关门紧闭,守军奉沛公的命令,不准任何人入关。
有人告诉项羽,说沛公已经先行入关,正在积极扩充队伍,巩固地盘,安抚关中百姓。
最先抵达函谷关的是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。当他被堵在函谷关门前时,不由怒火中烧。他朝守关将领喊道:“沛公想造反吗?”随即火速将沛公封锁函谷关的消息报给项羽。听说沛公关闭函谷关,不让自己的部队进入,项羽勃然大怒,派遣英布率领大军直扑函谷关。英布到了关前,二话不说,命令部队收集干柴,堆到函谷关的关门前,准备放火烧关门。
守关的将领见到来的是楚国的大部队,也担心起冲突,于是打开关门,让范增和英布率领的部队进入关内。
于是,六国联军从函谷关鱼贯而入,沿着渭水边的咸阳直道遮天蔽日般地向咸阳城进发,一直到戏水边上的鸿门一带驻扎下来。
此时,项羽率领的四十万六国联军,号称百万,分布在北临渭水,南依骊山一带,兵锋直指沛公驻军的霸上;而沛公有十万大军,号称二十万,把住由鸿门通往咸阳的直道。
两军对垒,大有互别苗头的架势。
现在两边的主力部队都是楚军,按理说项羽和沛公曾经是密切合作的战友,又都是楚王派出去攻打秦军的同一个国家国军队。
当初,项羽还吵吵嚷嚷的要楚王让自己和沛公一起出征,说明两人的关系还是相当融洽的。尤其沛公初征时,为解除彭城的威胁,确保项羽的北上救赵援军后勤保障,还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在两个不同的战场上,彼此互动密切。
此刻在咸阳胜利会师,应该是普天同庆的大好事。但现在的情况非但没有胜利会师的喜悦,反而出现剑拔弩张的势头。
造成隔阂的无疑是楚怀王的那个许诺,“先入定关中者王之”。
从沛公入关后的一系列举措来看,特别是把住函谷关一事,闹得项羽和六国联军都十分不愉快。沛公或许没想到项羽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,完全摆脱了楚怀王的束缚。他还沉浸在“关中王”的美梦中没有醒悟过来。
到了这个时候,两边其实都还没有闹掰,只是有些“小误会”。如果沛公识相一点,主动上门劳军慰问,说明关闭函谷关是为了防止秦军零星部队的骚扰,而不是为了阻挡六国联军。打消项羽的误会,凭借往日两人之间的信任,项羽是不会有兵戎相见的念头的。
偏偏沛公的确有自己的想法,偏偏沛公的内部出了叛徒。
于是,一出流传了两千多年,脍炙人口的宴会,就要上场了。
(项伯星夜救张良)
项羽驻军鸿门,夜里在营中设宴,犒劳将士。
此刻,他尚不了解沛公的真实意图,但亚父范增一直给项羽吹风。范增这个人年纪很大了,他七十岁才跟随项梁,为项梁出谋划策,项梁死后,他继续辅佐项羽,深受项羽敬重。
项羽还尊称他为亚父,大概就是我们现在人说的干爹吧。
范增对沛公的能力和志向很了解。当初项梁征集是否出兵援救齐国时,范增对沛公的发言记忆犹新。这绝对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。
特别是在函谷关前,范增被阻挡时,立马对沛公起了疑心。
范增对项羽说:“沛公在进入咸阳之前,贪财好色。入关后,反而对珍宝财物一无所取,对于美女佳人也不感兴趣。他的志向在夺取天下,我已经派人私下观察过他的风水,那是五彩缤纷、交错成龙虎之势。那是天子才有的气象。所以必须在这个时候消灭他,绝不可以失掉这个大好时机。”
但也有人觉得都是楚军,目标是推翻暴秦,不该自己人打自己人。
两边说的都有道理,项羽左右为难。
项梁在的时候,沛公对项羽十分尊重,两人配合默契,他觉得沛公是侠客般忠肝义胆型的人物。如今两军会师,双方力量对比悬殊,他不相信沛公会心存对抗的念头。所以,对如何处理沛公,项羽迟迟难以下决心。
但不等项羽犹豫,有人送情报来了。
来者是沛公手下的左司马(掌管军政相关事务的副官)曹无伤,他派使者前来传递机密情报。
项羽立即将曹无伤的使者召入营帐内。此人见了项羽,便将沛公进入咸阳后,封关自王,收买人心,排斥六国联军的所作所为,一五一十的和盘托出。
项羽原来对沛公关闭函谷关一事心里就很不痛快。被来者一番点拨,终于看清了沛公的嘴脸。他怒不可遏,拍案而起,当即下令,明天一早,军士们饱餐一顿,大军开拔,准备发起对沛公的歼灭战。
沛公危险了。
项羽作战十分勇猛,手下几员大将如英布、龙且、蒲将军等都骁勇善战。刚刚经历过以少胜多、艰苦卓绝的恶战,士气高昂。
反观沛公,虽然先行入关,但大多是能打则打,不能打则绕的战略,况且许多城池都是依计劝降所得,并未经历多少恶战。双方要是打起来,傻瓜都知道谁会倒在灰尘中。这个观点,在日后的楚汉相争过程中,被不断证实,说项羽是战神,哪一点都没有夸张的成份。
这时,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出现了。
这个人便是项伯。
项伯是项燕最小的儿子,项梁的弟弟,项羽的亲叔父。
项梁和项羽在会稽起义的时候,项伯在项氏老家同时号召了族群里的年轻人,响应项梁起义。等项梁渡过长江后,项伯便带领族人参加了项梁的队伍,从此便一直留在项梁军中协助项梁。一度官至楚国的国相令尹(楚国所设的最高官职)。
项梁阵亡后,项伯变成了项氏家族的长者,也是项羽最值得信赖的至亲长者。所以,不难理解为何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,为何项羽对他不敢随性动怒。
项伯年轻的时候和项梁一样,也是个浪荡公子,混迹于江湖。有一次,项伯杀人,被官府通缉,他躲到了东海下邳(今属江苏睢宁)。
下邳是个好地方,好在哪里呢?它似乎是秦王朝的法外之地,躲避官府追杀的藏身之所。之前张良刺杀始皇帝未遂,也是逃到了下邳。或许,项伯逃至下邳就是上天安排让他和张良相识的吧。
项伯与张良在下邳避难时,同是沦落天涯的没落贵族,又都是命案在身的朝廷钦犯。两人有共同的志向,相同的经历,不免惺惺相惜,无话不说。
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上次张良随沛公投靠项梁的时候,久别重逢,张良建议恢复韩国的策略,项伯应该暗中帮了张良一把,否则,凭张良区区百来号人前来投靠,是无法引起项梁关注的,更谈不上在项梁面前露脸。
有了这层生死之交的关系,项伯不忍心看到张良陪沛公殉葬。当晚,项伯带着贴身随从,纵马来到沛公军营,找到了张良。
张良得知项伯来到自己营帐前,喜出望外。目前局势不明朗,两军对垒,是战是和,就在千钧一发之际。这种情况下,项伯不期而至,张良能不高兴吗?
谁知项伯一进营帐,拉起张良的手,转身就走。他边走边说:“快快,跟我走,不然明天你就大祸临头了。”
张良大吃一惊,他小心询问道:“此话怎讲?”
项伯悄悄对张良说:“项王明日准备大举进攻,沛公这点兵力无法抵挡,你赶紧跟我走,不要在这里坐以待毙,白白丢失性命。”
这事要是换成其他人,二话不说,一准跟着项伯逃命去了。
但张良就是张良,他非常沉着、冷静。一个人的素养、担当往往只有在最危急的时刻才能区别体现出来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